落實德育教育-------從尊重校內的無名英雄開始
歐佩娟 (28092004)
學校的主要功能是,幫助學生進德修業。在香港,有關「修業」的討論多不勝數,本文不再加以闡述。在這裏,只集中談談關於「進德」的問題。
在學校,校長經常教導學生,要求他們「敬師愛校」,這無疑是對的,問題是對「敬師愛校」這一規範如何理解。以「敬師」來說,按照通常的理解,「敬師」就是尊敬老師。然而,筆者認為,尊師包括尊敬師長,尤其是學校的校工。教導學生敬師,應以引導學生尊敬校工爲起點。
一所高效能的學校,除了要有校長英明的領導、教師們的熱誠投入外,還少不了一隊默默耕耘的支援隊伍──校工的合作。試想:學校環境的清潔由誰負責?水運會、陸運會運送器材的任務由誰承擔?印測驗卷和試卷的工作由誰完成?這一切都說明校工在維持學校正常運作工作中的重要。
「團隊精神」是近年流行的概念。政府為鼓勵員工培養團隊精神,不惜投放大量資源。學校也有一個培養「團隊精神」的問題。那麼,學校的團隊是否也應包括校工在內呢?
筆者認為,教導學生尊敬校長、老師,並不困難;但教導學生尊敬校工卻不見得容易。盡管這樣,我們還是要在這方面作出努力,教導學生,使他們懂得如何尊重校工。如果學生真的學會尊重校工、懂得欣賞校工、願意體諒校工,跟他們合作,那麼,我們還須擔心學生不懂得尊敬校長和老師嗎?
至於在校內如何落實「尊敬校工」的教育工作,筆者建議可從五方面進行:
(一) 還校工一個專業「美名」
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,而其進步的體現往往反映在對人的「稱謂」之上。「車長」取代「巴士佬」,「家務助理」取代「鐘點工人」,「管理員」取代「看更」,「廚師」取代「伙頭」,這些稱謂的改變顯示了人們對不同行業員工的尊重,同時亦反映了社會的文明和進步。校工雖是學校成員之一,但過去一律稱他們爲「工友」。為表示對他們工作的肯定,我們何不還他們一個專業「美名」,稱呼他們為「校務助理」或「學校管理員」?這樣的稱謂是否更全面地反映了他們工作上的專業?
(二) 還校工一個「姓氏」
在學校,工友彷彿是沒有姓氏的,我們一般稱呼他們為「X叔」,「X姐」。這稱謂可以說較為有親切感,也顯示了他們在學校的身份和地位。我們可以還他們應有的「姓氏」嗎?例如:「陳先生」、「張小姐」等等。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。
(三) 還校工一個「尊重」
一般而言,學生會尊重老師,但卻不怎麽尊重校工,甚至有輕視校工的心態,覺得校工是受薪為他們服務的,所以不需要特別尊重。如果我們默許學生有這種念頭而不加糾正,按這邏輯推理下去,學生也不用尊重老師,因為老師同樣是受薪爲學生提供教授知識的服務的。職業不分貴賤,校工能夠敬業樂業,理應受到應有的尊重。而教導學生尊重校工其實是教育學生尊重「人」。
(四) 還校工一個「合作」
如果教導學生,讓他們關心校工,理解校工工作的辛勤,從而使他們懂得與校工合作的話,校園的清潔問題自可迎刃而解。我們要令學生明白,與校工合作是他們「自律」的表現。如果學生懂得自律,願意與校工合作,就不會天天看著校工為他們服務而無動於衷,他們會願意保持校園的淸潔,不再隨意亂拋垃圾。如果學生真的做到了與校工合作,我們還需擔心沒法培養他們成為保持社區環境清潔的良好公民嗎?
(五) 還校工一個「感激」
每年的九月十日為「敬師日」,學校會鼓勵學生用各種形式頌揚老師。在頌揚老師之餘,是否也應考慮設立「敬工友日」,教育學生對為自己提供服務的「校工」心存感激?
在學校,既然有與學生關係密切的「工友」,我們何不好好利用這種「關係」,對學生進行「生活教育」?事實上,對「校工」的工作及其對學校的貢獻予以肯定,能夠加深「校工」對工作的熱誠和投入程度,增加「校工」的信心和對學校的歸屬感。這對學校的運作和發展無疑是百利而無一害。更何況,這還能教育學生,落實德育教育工作,讓學生敬師敬工友,豈非兩全其美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