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好書 做好人

何萬貫(2007)

父母自小教我「讀好書,做好人」,我以它為自己的座右銘。

談到「讀好書」,有的人認爲這應該從兩方面去理解:一是指讀好的書,二是指要好好地讀書。這樣的理解,應該算是較全面的。

「讀好書」首先是指讀「好」的書。書海無邊,種類萬千,既有「好」書也有「壞」書。當然,介乎於「好」與「壞」之間的還有各種各樣的書。人的精力有限,不可能把所有的書都讀完。因此,我們要擅於選擇,從茫茫書海中選擇「好」的書來讀。「好」書能夠傳播給我們有用的知識,能幫助我們正確認識自己,正確認識世界,能導人向善。讀了這樣的「好」書,可以令我們從中受益。讀得多一些,就會受益多一些,長期多讀「好」書,就會受益無窮。何樂而不為?

但「好」書還需「好好地讀」。所謂「好」書能夠傳播給我們有用的知識,能幫助我們正確認識自己,正確認識世界,能導人向善,並不是任何人粗粗一讀「好」書就能達到上述目的的,要好好地讀進去才行。所謂「好好地讀」,有兩重意思,第一要多讀。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多讀才能領會書中的知識,領會書中所包含的深刻意義。第二要把讀和想結合起來。在讀的過程當中,要多想一想作者為甚麼要這樣寫,我們在實際行動中應該怎樣做。這樣一來,便有了自己的收穫。有了收穫,還要用筆記下,讓它成為自己資料庫裏的財富。總而言之,「好好地讀」,就是要做到眼勤、腦子勤、手勤。

既有了「好」書,又能「好好地讀」,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正如「讀好書」應該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樣,「做好人」也如此,一是指做好的人,二是指好好地做人。

「一個人一個相,一個地方一個樣」,「一樣米養百樣人」。所謂「百樣」,粗分起來無非是「兩樣」,一個是「好樣」,一個是「壞樣」。小孩子看戲,每當見到一個戲中人物出臺,總是要問:「這是好人還是壞人?」這個問題雖然看似很簡單,但卻概括得非常好。在戲劇舞臺上,總是「好人」和「壞人」兩軍對壘。中間分子是有的,但他們總是不能堅持到底,最後不是倒向「好人」一邊就是倒向「壞人」一邊。戲劇舞臺如此,現實生活中也一樣。我們生活在世界上,總要有個選擇:是做個「好人」還是做個「壞人」。毫無疑問,我們主張積極的價值觀,主張立志做「好人」。所謂「做好的人」,當然包括很多方面,比如,做老實的人,不做狡猾的人;做忠肝義膽的君子,不做奸侫的小人;做心地善良的人,不做心地險惡的人,如此等等。在這裏,「好」和「壞」有著鮮明的界限。

下決心做好的人是一回事,能否做成又是一回事,所以我們提倡要「好好地做」。社會很複雜,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岔道口,一個人萬一誤入歧途,就會泥足深陷,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。本來是全心要做好的人的,結果卻做了壞人,這樣的情況有的是。還有這樣的一些人,他們在社會上本來是中間派,表現不偏不倚。如果他們小心謹慎,好好做人,有希望轉化為好人中的一員。但他們卻經不起誘惑,與壞人為伍,結果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最後竟變成「黑」的壞人。所有這些,都說明好好地做人的重要。所謂好好地做,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明確的方向,自覺地要求自己,不受壞人壞事的影響。

我們主張「讀好書」,也主張「做好人」,但為甚麼要把「讀好書」和「做好人」放在一起呢?那是因為兩者關係異常密切。很多有志之士決意「做好人」,是從「讀好書」的過程中找到方向的。「讀好書」是知,「做好人」是行。在他們身上,體現了知和行的統一。有的人也許會問:「『做好人』這個方向還不好把握?怎麼需要從書本上去找呢?」其實不然。「做好人」這個方向看似很容易把握,其實相當複雜,其中既涉及一個人的知識面,也涉及一個人的世界觀;既涉及一個人的表現,也涉及一個人的潛意識;既涉及一個人的法制觀念,也涉及一個人的道德觀。所有這些,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,需要長期「讀好書」,接受書本知識潛移默化的影響。而且,我們所說的「讀好書」,不但是指讀有字之書,同時還指讀無字之書。整個社會是一本無字之書,一個人的一生也是一本無字之書。我們不但要在書本中學習,還要在社會實踐中學習,在人生的道路上學習,吸取社會經驗,吸取做人的經驗,使自己日漸成熟,越來越好。

各位打算把「讀好書,做好人」作為自己座右銘的朋友,行動起來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