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雙手

何萬貫

母親與父親原本在佛山營商。母親 從事 香燭業,店名「寶誠」;父親 從事 金融業,店名「信誠」。他們以「誠」待客,極得坊眾信任。由於生意好,經濟環境佳,生活無憂。然母親生活樸素,恭檢自持,從無驕奢陃習,待人厚道,因此人緣甚佳。

後因環境突變,父母倆毅然放棄所有產業,與六個兒女,於 1959年移居澳門。當時,一家人孓然一身,家無分文,又舉目無親,可以說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。但母親和父親沒有失望。他們說:「我們還有一雙手。」

1960年,舉家定居香港。當時,一家住在木屋區,雖偶有親友接濟,他們 堅持要自力更生,因此 生 活仍朝不保夕。母親和父親對前途還是充滿希望。他們說:「我們還有一雙手。」

當時,香港經濟環境不好,一般人找工作極之困難。他們沒有一技之長,因此只能往工廠接一些塑膠玩具和飾物零件回家組裝,賺取一些微薄的收入。爲此,經常每天要工作至深夜。因為是家庭式作業,所以所有子女都要參與。一般人常說:「年年難過年年過」,子女們卻深深感受到:「天天難過天天過」。不知多少個寒冬的晚上,十一時了,子女們做到精疲力盡,在不知不覺間睡著了,母親和父親仍在工作。早上七時起牀,子女們又看見母親和父親已在工作了。生活無論多艱難,子女們從沒有聽過母親一句怨言。通過一家人的辛勤勞作,子女們明白到雙手的重要。

生活稍為喘息一下,母親和父親又為子女的教育作出更大的犧牲了。因為當時,窮人家供子女讀書簡直是天方夜談。母親一力主張不但要兒子受教育,女兒也要受教育。她要求子女「讀好書,做好人」。她認為「讀書」重要,做「好人」更重要。環顧四周,人人都為生活而奔波,在重男輕女的社會,她的思想是十分進步的。

當時,一家人先後住在木屋和公屋,左鄰右里大家都是窮人。窮人自然有窮人 的 艱難。隔壁有一位七十高齡的獨居婆婆,天天在擔心沒有錢過活,境況十分可憐。母親毅然聘請她做工人。母親拿了一個布袋子給她,布袋子盛滿紅豆和綠豆,請她把紅豆和綠豆分開,每天可賺取一塊錢。婆婆每天都做同樣的工作,卻活在希望中。

 

我家側面住了一個寡婦,丈夫早死,幾個子女都由聖基道兒童院代為撫養。她每天以收破爛為生,家徒四壁,又百病 纒 身,生活苦不堪言。母親對子女們說:這個寡婦也是靠雙手來經營生活的。她沒有求人幫忙,很有骨氣。但她活得比我們更艱難。家裏雖然經濟匱乏,但母親仍經常差遣子女們送食物和少量金錢給她。母親還說,送東西給人家要有禮貌,要尊重別人的感受。

母親經常幫助和接濟那些比自己更窮的人,不知她有否想到其子女在每月上旬,因交不出五塊錢的學費而要站著上課呢?母親這種樂於助人的精神給子女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。

一般人購物,多以就近方便為主。但母親卻不同。每逢購買日用品,她總是叫子女多走幾步,例如到路的盡頭、往橫街窄巷、去僻靜處,光顧那些門堪羅雀的店舖。初時,子女們都不明所以。現在長大了,子女們才明白母親的意思。她關懷弱小,讓人人都可以「靠雙手來養活自己」的精神, 子女們 耳濡目染, 深受感動和教育 。